阅读历史 |

才女巧计康复呆夫(1 / 4)

加入书签

冰雪聪明的麦芽一听他说要找小翠、再看一下他的神态明白了,知道眼前这个“巨婴”丈夫不会宽衣解带哦。于是说:何须劳动翠姐儿?娘子这就为你宽衣。其实、为了便于随时听候主人的呼唤,作为婢女的小翠就守候在只隔着一道屏风的外间。本来、古代富贵人家侍候少爷的婢女,从少爷大婚之日起、作为保姆的使命就此完结。因为富贵人家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能嫁入豪门的姑娘基本上都自带有陪嫁丫鬟。所以、原先侍候少爷的婢女就没必要再留下来了,贴身侍候小姐姑爷的责任就交给新媳妇的陪嫁丫鬟。只是他慕容家的公子爷都是些“五谷不分、四支不勤”的书呆子,哪有门当户对的姑娘肯嫁到慕容家来啊?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取“草根姑娘”入门了。慕容家的大儿郎和二儿郎取的也都是贫穷农家女,哥俩成婚后、侍候他俩的老婢女都被老夫人撤了,重新在府里挑选与儿媳年纪相当的婢女侍候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既是面子上的需要,也是当时盛行的习惯。你想啊、一位堂堂举人公家的新婚儿媳妇身后跟着个像自己娘亲似的老婢女,周围的人会怎么看?

麦芽的家景虽然比俩嫂子好得多,但也养不起丫鬟婢女。因此、也没陪嫁丫鬟一同嫁进慕容家,她的婆母本来是要将小翠调走,换一个拾三四岁的小丫鬟来侍候她夫妻俩的,只是她没有让人侍候的习惯,认为有个小翠应付一下就行了。于是就对婆婆说:娘:翠姐儿挺好的、她熟悉阿炯的行为习惯,就让她留在我身边吧,老夫人觉得儿媳说得在理就让小翠留了下来。后来、麦芽与这位与自己娘亲般岁数的婢女结成了好姐妹,在日后创业的过程中帮了不少的忙,这是后话。

媒婆作媒只说优点、隐瞒缺点的惯例不知害了多少痴男怨女。不过、这次为阿炯和麦芽牵线的媒婆,虽然凭着一张巧舌如簧的嘴暴吃了“两家茶礼”捞了不少的银子,但却造就了一段为后世所称道的好姻缘。

麦芽嫁入慕容家两年后、慕容举人公就抱着梦寐以求的遗愿离开了这个无法让他释怀的世界。慕容老夫人担心自己有朝一日追随夫君去了后,憨厚老实的小儿子和为人大度的小儿媳,被两个胸襟狭窄又较为“势利眼”的嫂子欺负,趁头脑还清醒把家分了。于是、做完七七祭祀后就把全家招集起来说:今天把你们招集起来主要是宣布分家产的事,你们的爹奋斗一生留下了良田三百三拾亩,一座占地两亩五分的“举人公学府”,一座两层共有四拾八间管舍、占地一亩五分的四合院,另有浮财白银三百两、铜钱五百吊,各种家私杂物若干。我和你们二娘已商量好了,准备将财产作以下分配。

三百三拾亩的良田你们兄弟仨一人一百一拾亩,至于各地块的归属你们执阄决定。这个分配办法你们没异意吧?这么公平的分配方案当然不会有人有意见了,特别是老大的媳妇,她还担心婆婆的心偏向小儿子呢,因为她的丈夫与二小叔子都是二娘生的。经过一小会沉默后,慕容老夫人见儿子儿媳都没吭声继续说:好!既然大家都没异意这事就这样定了。

下面进入下一个议题,你们的爹临走的时候跟我姐俩说了:要我们别把他呕心沥血办起来的“慕人公学府”给毁了,并希望他的子孙有朝一日能重振“举人公学府”昔日的辉煌。看你们兄弟仨谁愿承担起这个重任吧?须要给你们讲清楚的是:我前两天收到官府的公文,说是我们慕容家都已经没有举人的了。为以免有欺世盗名的嫌疑,学府以后不能再用举人公的名义办学了。因此、你们兄弟无论谁继承爹的夙愿,牌匾上都不能再有举人公这三个字。另外、无论谁承接学府都不是无偿的,不然、对另外两个兄弟就不公平了。我和你们的二娘是这么决定的;按现在田地市价五两文银一亩计算,两亩五分地折合文银拾二两五钱,加上学府里的管舍桌椅板凳等家什折合后,估算也值拾二两五钱文银,一共是二拾五两文银。由于学府是你们三兄弟的,理应各得三分之一的权益。也就是说:谁单独拥有学府、谁就拿出拾六两六钱六分文银给另外俩兄弟平分。如果你们兄弟仨都想拥有学府的管辖权,还是用老办法以执阄决定学府的归属。如果你们兄弟仨都不想要,就把这项财产阁置起来,待以后慕容家族出现有能力掌管学府的英才后再作决定。在此期间、学府所需要交的官府年金,你们兄弟仨平均分担。你们兄弟仨都听清楚了吗?看你们谁更适合继承爹的遗志吧?你们有啥好主意也可尽管说出来。

沉默、再沉默!对生活一窃不通的兄弟仨当然不敢吭声,各怀心思的妯娌仨各有各的小算盆谁也不想先吭声。最“诡精灵”的老大媳妇是这样想的;啥杂子“举人公学府”啊?既不能种地又不能卖钱,还要每年给官府交年金,简直是个累赘!要来干嘛?傻子才要呢!但没人接手可不行啊,搁在那每年还要凑钱交费呢!想到这、她以一个当家大嫂的姿态说:公爹苦心营造的学府万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子孙中荒废掉的,只是我家阿榷已拾多年未习诗文了,若让我家阿榷承继公爹苦心建立起来的学府,恐怕很难将学府发扬光大。为媳通过再三考量,在我们慕容家三兄弟中,小叔子阿炯才学最好,由他来继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