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4章 开启核辐射对抗实验(2 / 3)

加入书签

毕竟摩尔定律已经限定死了传统超算的计算速度。

不过当前,徐川对唐乙文提出的ai算法很感兴趣,找来了一份论文翻阅了一下。

只是,他对于算法方面的东西并不是很了解,只能粗略的看了一下,了解一些里面的思想与核心。

想了想,徐川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名字。

如果有机会,或许可以向上面提一下,看看能不能将这个人才从米国那边挖过来。

传统超级计算机的重要性,他比其他人都要了解。

在未来至少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传统的超算依旧是大型计算的主力。

而能为超算提供算法的人才,重要性毋庸置疑。

折腾了一阵子,待到诺贝尔奖的风波过去,徐川总算是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被耽搁的核能与锂硫电池的研发项目重新进入。

在他的带领下,两大项目的研发进度明显日益长进。

特别是核能项目。

在已经有了完善理论+徐川这名‘先知’的基础上,再加上诺贝尔奖的刺激,新型抗辐射材料的研发进度很快。

借助‘科学院魔都原子核研究所’中先进的设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研发团队就成功的将最原始的‘晶态铒锆酸盐’制造了出来。

尽管从一个熟悉的领域跨入另一个未知的领域会让人迷茫,但徐川之前特意安排的一个月熟悉论文的时间,让八名科研人员的迷茫期和观察缩到了最短。

“教授,

科学院魔都原子核研究所中,科研人员席学博崇敬的看着眼前这个比他年龄还要小上十来岁的年轻人,认真的汇报。

有史以来的

别说是放到华国了,就是放到全世界,也是站在珠峰山顶俯瞰整个星球的超级大牛。

能在这种超级大牛手下搞科研,烧上八辈子的高香都不一定能有这个机会。

他一个博士后,居然有机会

对于自己的幸运,席学博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形容,只能选择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实验室中,听到

在他眼前,是另一项正在进行中的材料实验,是‘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后续拓展。

手中的材料实验持续了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初步处理好实验箱中的各种材料后,徐川才摘下手套,看向一直等候在一旁的席学博。

“走吧,带我去看看你们的成果。”

这段时间,他并没有跟踪参与‘晶态铒锆酸盐’的制造,这种材料,他事先就已经准备好了相当详细的制造过程,将其交给了其他人。

至于他自己,手上有更重要的工作。

‘晶态铒锆酸盐’能隔绝核辐射没错,但它却是一种类似于陶瓷一般的固态材料。

这种材料用于制造容器存储核废料没有什么问题,但根本就无法用来制造防护衣。

在面对携带高强度电离辐射的核废料时,绝大部分的电器设备都会陷入失灵。

这是因为电子设备一般都是靠电路传递信号实现功能,核辐射尤其是一些中子质子流的辐射会把结构破坏或者产生干扰信号,使电子设备失灵或者永久失效。

这种情况下,想通过机器人或者机器设备来完成对核废料的实验就不现实了。

所以后续他面对携带有高强度辐射的核废料时,一件能隔绝辐射的防护衣,是必不可少的。

铅金属制成的金属衣服能适应一部分的实验环境,但因为固有缺陷,铅防护衣无法应用到所有的实验中去。

而一种能完美隔绝核辐射,且并不影响实验行动操作的防护衣,是开启核废料实验的基础前置条件。

徐川眼前正在进行的材料实验,就是这种。

利用原子循环技术,他在制造一种相对较为轻盈的防护材料,用于后续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

跟着席文博,两人一起来到了另一间实验室。

这里存放着

不过用于

在韩锦的带领下,几名科研人员正在将制造出来的‘‘晶态铒锆酸盐’’加工成一个个容器。

这些容器各异,有的是箱子形状,有的是圆柱形,并不算很大,长度不过一米,直径也只有十厘米左右。

这些东西是根据核电站中的核燃料棒定制出来的。

一般而言,核燃料的形式为由铀混合物粉末烧结成的二氧化铀陶瓷芯块。

瓷芯块为直径一厘米,高度一厘米的圆柱体。几百个芯块叠在一起装入直径一厘米,长度约四米,厚度为一毫米左右的细长锆合金材料套管内,再组成一根根的金属板。

因为核裂变反应就像是在燃烧原子,因此这些金属板称为核燃料棒。

而使用了五到八年后的燃料棒,就会从核电站中退役,变成让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