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9章 比肩教皇(2 / 3)

加入书签

人员打交道。这就导致清海天文观测站的研究员基本都不认识他。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是南大的学生,被几位博士生师兄带着过来见见世面的,也就没在意。

结果谁都没想到这位居然就是正主。

高考满分状元、imo+ipho双金牌,大一十八岁的时候就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这履历,随便给一个都能让人耀眼无比了,更别提全都堆积在一个人身上了。

“妈耶,传说中的川神居然来我们这鸟不拉屎的天文站了。”

“真有眼不识泰山,大佬就在我眼前都没认出来。”

“大佬,可以请教一下这些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吗?”

“大佬大佬,能给我签个名不!我要回去送给我儿子,保佑他数学不挂科。”

“.”

计算中心,一群天文站的的天文研究员将徐川围了起来,各种马屁跟不要钱似的拍。

当然,最多的还是咨询参宿四和伴星的数据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一方面是热爱。

能进入天文这一冷门行业并深入研究下去的人,基本都是热爱着这行业的。

就像数学一样,如果不热爱数学,根本就学不下去;

天文其实也一样,如今这行业其实相当冷门,工资福利哪怕进了各大高校或者研究站之类的地方其实也一般。

而且还经常要到荒山野岭中去观测各种数据,夏天被蚊子咬死,冬天在外面吹冷风被冻死,吃不好睡不好的,苦逼仅次于干地质勘探,没点爱真不一定干得下去。

另一方面则是科研人员也是人,也有家庭和生活,能掌握一种新技能,可以给他们带来更高的工资和奖金,有机会掌握自然不会放过。

讲解xu-weyl-berry定理精确计算天体信息的方法徐川并不介意。

但这些东西对于天文站的这些科研人员来说的确过于深奥。

即便是数学界的数学家,想要接受这些东西的难度都很大,短时间内压根就学不会。

所以即便是他讲,也只是简单的聊了一些肤浅的东西,

没办法,稍微深入一点,这些研究员就一脸迷茫了。

至于以后天文学家如果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确的计算宇宙中天体的信息,那是以后的事情。

计算中心,众人聊了一会后也就散去了,毕竟现在已经凌晨两点多了。

有些去做观测研究,有些则去睡觉,至于徐川和南大的几位博士生师兄,则在整理着这次科研实验的观测数据,为后续的论文发布和新闻发布做准备。

这次他们可以说搞了个大的出来了,不好好震惊一下天文界怎么对得起这些天的忙碌。

而且天文界的成果发表,和数学界的成果发表是有一些区别的。

数学界的成果,上至世界级的数学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下至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一般大家都喜欢先将其公开扔到预印本服务器上。

比如arxiv、biorxiv、chemrxiv、the winnower这些预印本网站。

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被抄袭。

一个好的研究成果先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发出来,这样可以在漫长的投稿过程中防止一些学术不端的编辑、审核者以及其他人窃取你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则是能让别人能看到你的论文,扩大论文的影响力。

也可以让文章能早点被别的学者引用,很多nature和science的文章都会这样做。

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成为默认的共识了。

至少在徐川熟悉的数学界、物理界、材料界这三大块是这样做的。

毕竟你要知道传统期刊论文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平均在30天以上,有的甚至需要数年时间。

如果在此期间,作者选择不公布论文结果,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显得“落伍”了,而预印本公开交流的方式则让学术交流更加顺畅,某些热点领域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一些纯粹为了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类稿子一般不太可能被正式期刊接收,但预印本服务器却会接收,提供了一个发布平台。

所以数学界一般都会先将成果公开,然后再走审核流程。

徐川之前的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就是这样干的,先丢到了arxiv上,然后再投给《数学新进展》的。

至于weyl-berry猜想的全面过程倒是没有,因为在普林斯顿的数学发布会上公开证明,也就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了。

而天文学界这边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过大致根据望远镜的类型分两类。

一类是通望远镜,一类是专用望远镜。

通用望远镜的使用者是全世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