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章 IMO与IPHO(2 / 3)

加入书签

特别是在研究证明‘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问题的时候,用到的数学工具可以说是数学界最前沿的。

虽说他证明‘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难题是从物理方面入手的,但在完成‘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的证明后,他也是拿到过菲尔茨奖的。

所以他的数学能力虽然没有物理那么优秀,也绝对不会差的太多。

当然,和那些纯研究数学的顶级数学家,比如安德鲁·怀尔斯、皮埃尔·德利涅、g.法尔廷斯这些数学界的超级大佬相比,他的数学还是要差不少的。

不过参加imo这种高中生竞赛,那绝对是足够用了的,可能一些基础的高中大学的数学如今记忆并不是很深,但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再看一遍就足够了。

“伟才,你呢?你也想去imo?”

同意徐川去imo后,唐高远笑眯眯的看着站在一旁的曹伟才。

这小子虽然比不上徐川,但也是个物理天才,但如果也想去参加数竞,看他回去后怎么收拾宋开济那老东西,班里两个最好的物理苗子都被带坏去学数学了这了得?

“不了不了,川哥那是有实力,可以同时参加,我这种小咔米老老实实的参加物竞就行了。”

见唐老师笑眯眯的盯着自己,曹伟才只感觉如芒在背,连忙摆手回道。

他的数学一般,去参加数竞省队都进不去。

“回去好好准备,争取明年从ipho拿个奖牌回来。”

闻言,唐高远笑了笑,转身进了教室监考。

唐高远离去,徐川正准备回教室,身后曹伟才有些幽怨的声音传来。

“川哥,你去参加imo了我怎么办?说好的和我一起双宿双飞的呢,你咋一个人跑了。”

这话一出,徐川脚步一踉跄,差点没左脚拌右脚直接摔在地上.

这可真是个活宝,怎么,他去参加数竞了,难不成就不能参加物竞了?

没理会曹伟才,徐川继续朝教室走去,在踏进教室的那一刻,他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

“或许我这辈子的主修科目应该换换。”

上辈子他在物理这条路上差不多已经走到了极限,只不过这个极限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物理的。

因为数学和一些原因,在面对某些物理难题的时候,往往会陷入的难以解决甚至是寸步难进的情况。

就像在重生前,他研发出超导材料后,研究过一段时间的可控核聚变技术。

理论上来说,在拥有了超导材料后,应该能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磁约束效应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但他做过实验,在更换了超导材料制成的磁约束镜箍后,磁约束的效应相对比以前的确提升了不少,可却并没有提升到他预测的地步。

由超导材料制成的磁镜,对于反应腔室内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无法达到完美。

后面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这应该和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系统有关系。

而所谓的控制系统,是建立在一个超高温等离子体数学模型上的。

尽管可控核聚变反应腔室内超高温等离子体在理论上来说属于物理学的内容,但实际上你得找到一个对应的数学模型才能实现对其控制。

可为超高温等离子体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哪怕是在二十年后都没有人做到过。

因为这属于数学中最难的一部分,湍流模型。

湍流是数学中有名的混沌体系,为普通的湍流建立数学模型就已经很难了,更何况是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数千万度高温的等离子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找过其他的数学家合作,比如同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菲尔兹奖得主,查尔斯·路易斯·费曼(费弗曼教授)。

但结果显然并不是那么的好。

很多时候,他能提出一些在物理上可行的理论,但或许是费弗曼教授的物理能力不够,有些理论或问题始终无法将其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毕竟能在数学物理这两门上同时做到顶尖的几乎寥寥无几,他的导师爱德华·威滕应该算一个,毕竟这是史上

但很可惜,他的数学研究方向并不在湍流这一块。

徐川突然觉得,这辈子他的研究方向应该改变一下。

上辈子主修物理,这辈子主修的科目或许应该换成数学。

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

毕竟科学的性质是归纳与演绎,而数学就是归纳与演绎的工具。

如果某种学科能称为科学,那它一定是能够运用数学表达出来的。

只要你会运用数学来建立模型,进行归纳与演绎,那么最终就一定能找到一定的内在规律供人类使用。

它能成为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道理也就在此。

如果这辈子主修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