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章 番外:关于澡堂的DB记忆(上)(1 / 2)

加入书签

小琥和尹丽稍稍休息后就被带去附近的澡堂来了个洗搓一体大套餐。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北方还是寒风凛冽白雪皑皑,南方却已是鲜花盛开温暖如春。经纬度区间范围大导致东西南北气候环境迥异,并由此产生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差异。而对于这些差异感触最深的除了流动的打工人外恐怕就是那些大学生了。上大学,对于小琥而言,无非就是从北方的一个省份跳到了另一个更北的省份而已,大家粽子都吃甜的,衣服都穿棉的,风俗习惯相似度高达95,至于那5的差别则主要集中在口音差别上了。不过只要衣食住行都一样,那些小小的差别又算啥呢,只要你不说话,谁还能分清你到底是hjl哪儿旮旯的?再说就算分清也没用,反正在别人眼里你们都是db人。假如你想不开,一定要和一个非db人士掰扯掰扯三个省的异同,往往是你一顿输出猛如虎,对方礼貌的听完后来个总结气得你直吐血:“嗯嗯,我知道,反正都是db的嘛”。所以王小琥和姐姐妹妹们比起来虽然勇敢的迈出了跨省的一步,但终归还是没蹦跶出祖国北疆这片地儿,自然也就谈不上啥文化差异。

与她不同,每年高考后总是有那么一拨人选择背井离乡,跨越山河大海,不远千万里来h市求学。你要问燕子,哦,不,是同学们为啥来,那可就有意思了。有人是看中这个大学或专业、有人是填了好几个志愿就这个被录取了,有人是就想在省会上学,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她或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就很简单粗暴——人生这么短,我要去一个和家乡风貌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呆几年体验不同的人生。在小琥班级里,持这种态度的同学不在少数,包括但不限于从来没看过雪的hn小伙伴、被东方小巴黎洗脑成功的cq姑娘,以及想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来点刺激的尹丽同学。这些浪漫的少男少女义无反顾的奔到了祖国的最北方,还没等到冬天第一场雪落下,就因为没有秋裤被冻得瑟瑟发抖涕泗横流。当然这都是后话,刚开学时别的都还好说,饭菜嘛,不合口味,那就少吃点喽,衣服嘛,正值夏日炎炎,满行李箱的短袖简直不要太好穿。唯有洗澡这件事,对于初来乍到的南方小伙伴而言,冲击性最强却又不得不尽快适应。

db气候寒冷,家中烧柴烧煤成本高,还容易因为周围环境温度低而感冒发烧,不比澡堂用锅炉烧水,量大过瘾又便宜,花点钱儿就能洗洗搓搓,甚至还能蒸个桑拿,简直不要太幸福。至于坦诚相见这种事,哎,都是同一性别,都不多点少点啥,有啥好在意的呢。所以在db,澡堂遍地开花,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至少在小琥童年记忆里,去澡堂洗澡是十分常见的事。尤其是年前,因为大家都急着洗掉一身晦气,讨个身轻体健的迎接新年到来的好彩头,所以从小年前到腊月二十八店家关门休息,澡堂生意都异常火爆,供不应求。澡堂设计大同小异,往往是一个长条形柜台,柜台前的是透明的,可以看到里面有毛巾、袋装洗发水、沐浴乳等物品供应。老板和老板娘(一般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女性,身材丰腴,一头黄中有黑烫着卷的头发被拿橡皮筋胡乱扎起来,嗓门洪亮,性情爽快)在柜台里或坐或站,忙着招呼客人。二人后面是一个大大的多宝阁,被分成一个个带着号码的小空格,左半边放蓝色的塑料拖鞋,右半边放红色拖鞋,每双拖鞋旁边的空隙里还会有两片薄薄的号码牌,方便洗澡后凭牌取鞋。多宝阁两边通常是左右各两扇门,门楣上分别贴着男女的标识,门上挂着白色的半截双开布门帘,一团团的白色水蒸气从门帘处向外飘动,往往不等飘到柜台就被冰冷的空气冻住,消散的了无痕迹。小琥妈带着小琥和姐姐拿着准备换洗的内外衣衫、自带的洗头膏香皂、毛巾等在在女士这边排队。比起妻女的大包小包,小琥爸要潇洒的多,因为不需要排队,小琥爸换好拖鞋,拿着号码牌,就可以拎着装换洗衣服的小包包进去洗了。小琥妈盯着小琥爸,通常会笑啐一口,顺口骂两句:“看你爸褶的(方言,指折腾),有那点儿钱干啥不好,还非得找人搓澡,他呀,是都不知道咋嚯嚯(方言,指挥霍)好了”。等好不容易排到了,老板娘给三人拿拖鞋,顺便问要不要搓,答案自然是否定。换好拖鞋,把自己的鞋拿给老板娘,接过带号码的鞋牌和能套在手上带着蓝色澡卡和柜门钥匙的圈圈,就可以进去了。进去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一家人的东西放在共用的柜子里,然后赶快换衣服,带好浴包,把柜门锁好。第三步至关重要,十分考验人的速度和反应能力,也直接决定了洗澡的幸福度和速度:那就是尽快冲进澡堂,在水蒸气萦绕的房间里尽快找到一个没人的浴头并占为己有。第四步嘛,就是好好enjoy洗澡的过程啦,调好冷热,让肌肤泡泡水后,就该搓澡啦。搓澡有很多讲究,追求把椿(方言,指皮肤角质)尽可能都搓掉的基础上而不伤皮肤,是个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体力活。这时就该祭出终极大杀器——搓澡巾了,搓澡巾款式颜色风格各不相同,效果最好的是那种薄薄的带波纹的,那可真是酸爽,一搓一大片,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椿是掉了,皮肤也通红通红的,甚至把皮肤搓破出血的都有。等搓完澡,就是洗头擦香皂环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