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章 中西思路大乱炖(1 / 2)

加入书签

第一节课是解剖。解剖是个中年男老师,个子不高,黑黑的,圆头,眼睛大的甚至有些突出,普通话挺标准,说话语速适中,总是笑眯眯的,连眼角都带着笑意,穿着一身白大褂。没错,不同于在工程时有的老师西装革履,有的老师一身军礼服,解剖老师穿着一身白大褂来上课,这下氛围感瞬间拉满,一下就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那味儿了。第一节课通常都是介绍下自己,介绍下学科起源啦,好家伙,这个姜老师不简单呐。作为一个出身本校的中医人,姜老师考了医大的解剖学研究生,考博再次考回本校的王牌之一针灸专业,目前是个主任医师、教授,解剖实验室主任,专业跨度之大、相关性之强,真可谓学贯中西了。姜老师可能有个孩子,孩子还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姜老师说话语气神态还是一副幸福满满的老父亲样子,他会在讲课间歇说:“你们听懂了吗?不懂就问,要乖乖的呀”。语气之温和宠溺,仿佛下面一群学生还是幼儿园那么大的小宝宝。20几岁的宝宝们虽然觉得老师把大家当小孩子哄怪不好意思的,不过谁内心还不是个宝宝呢,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可太吃这套了。而姜老师在解释解剖基本名词——矢状位时,介绍完该体位特点后,突然像触电了一样自己摆出了一个非常标准的矢状位姿势。你别说,那又圆又凸木然的眼神,那微张呈呐喊状的嘴,那像两侧呈张开姿势的手及完全分开的五指,不能说和插图一模一样,只能说毫无差别。在大家的惊呼下,姜老师从没得感情的示范模特(塑料做的那种)再次变回笑眯眯的老师,还问大家:“你们看懂了吗,理解了吗,要不要再来一遍呀”。别人不知道,至少在王小琥心中,十几年来,每次看到“矢状位”这个词语,脑子里都会腾的蹦出来当年姜老师的示范,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呀。下课间隙,在左左右右的窃窃私语中,满是对解剖这个医学入门课的新奇和对姜老师的满意,甚至有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期待解剖实践课了。自打回来,看自己学校没一样顺眼的同学们终于发现自己学校的老师还是比工程的强嘛,靠着姜老师,中医药终于顺利掰回一程。

课间大休息后,第2堂也是上午最后一堂课是中医基础。教中医基础的谢老师自然也是教研室主任,他年纪偏长,50岁左右,没穿白大褂,西装革履,长得很带派儿(长得端庄好看有派头),妥妥的衣架子。白净的大国字脸,有着这个年纪男老师们梦寐以求的茂盛头发,眼眉也又黑又粗,像两只粗粗的蚕躺在额下,下面是大双眼皮儿,虽然周围都是褶子,但眼神非常的灵动活泼。可能对一个年近五十的人用活泼这个词不大合适,但谢老师的确符合,他本来说话就又快又活泼,还时不时自己讲讲课本相关的小故事,讲讲语速就越来越快,眉毛眼睛开始乱飞,语气也越来越高兴,甚至讲讲自己就开始乐起来了。大家看到老师手舞足蹈的讲的高兴,被快乐的气氛一渲染,莫名都开始高兴。副作用是,整整2个小时的总论,谢老师讲的梗大家都记住了,谢老师讲的知识点是啥来着?哎呦,不记得了,赶紧翻翻书。

中医基础很难讲,涵盖中医理论、诊断、中药、方剂、体质甚至天干地支等等,品类之繁杂、讲解之不易可想而知。而且中医理论其实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可以说和西医完全是两个思想体系,西医是看得见、摸得着,唯物为主,多学科辅助支持的可视化诊疗技术,治疗思路统一且追求与时俱进。照着西医思路来,上至协和,下至乡村诊所,对于同一疾病的诊疗思路不会有很大偏差,所不同的只是经验、诊疗辅助设备支持、药物储备等方面。而中医不同,中医作为一种诊疗技术,以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为基础,更唯心,而且几千年来流派众多,辩证诊疗思路广博,讲究的是百花齐放、和而不同,殊途同归、有用就行。可以说你去一个中医院,在一侧走廊从南走到北,一样的症状一样的你,每一个诊室的大夫都会会根据他自己的诊疗思路给你开出不同的方子,可以说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方子,甚至截然不同。这是不同体系辩证思路导致的结果,是中医本身特色之一,却也常被诟病没有统一标准。而且中医也常被国人与和中医相关的中医文化相混淆。甚至因为认知上的偏差,造成很多骗子借着中医的幌子招摇撞骗,而真正的中医反倒空怀才能而无人问津。你说为什么会这样?好,那么作为一个非中医专业的你,提起中医最先想到的是啥?是一个捻着白花花胡子的、满脸皱纹和老年斑的老人家把脉?是弥漫着药香的空气里一柄柄黄铜小秤、一格格写着药名的木柜子?是硕大一颗人参?是养生?是六味地黄丸?是偏方治大病?还是养生节目里教你熬红豆水的专家?甚或电视广告里穿着民族服装,含泪做出背叛祖宗决定的老演员?总之,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医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也因此形成了严重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甚至可以这么说,大家说的相信中医,更多的是相信中医文化,而非中医。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经验实践,是实实在在的诊疗技术。虽然不像西医一样通过实验得到理论依据,却有丰富的循证依据,总体来讲是科学规范成系统的。而中医文化却是文化,和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